关于中暑:普通人体内的温度是恒定的,体内特定系统可以调节体温,但是,当我们的身体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,如夏季的暑热天气,或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体内智能调节系统正常功能就会丧失,身体温度急剧上升,进而出现头晕、恶心、脉搏加快,甚至昏迷症状,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暑。
避暑有道
在长期同自然的交往中,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。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减少太阳的直接照射时间,采取有效措施,增强机体的散热功能。
通风是重要的一条,流动的空气会把机体周围的热气带走,为机体创造向外散热的外环境;洗澡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,它通过清洁皮肤、疏通汗孔,使一些热量从人的身上消失。
如无法避开野外的高温环境,人们会采取灵活的方式,调整作息时间,于早、晚间气温较低的时段干完一天的工作,而气温最高的中午则在阴凉处休息。

遮阳避光的措施更是不可少的,可以穿上白色或其他浅色且吸汗的棉织衣物,以减少外来热的辐射。化纤衣物不利于机体向外排放热量。
头部和眼睛是容易受暑热伤害的部位,要戴上太阳镜和各种遮阳帽,特别加以保护。据测定,防护用品的遮阳率越高防暑的效果就越好。以衣物而论,白色细棉布最好。
合理饮食对防暑具有关键性作用,暑热天要多吃些新鲜瓜果、蔬菜、豆制品、鱼类和瘦肉,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B族的供给。多喝凉白开,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喝一些绿豆汤、甘草水、金银花茶等解暑饮料。
平时对耐热能力的锻炼也是必要的,但这种锻炼必须是循序渐进式的和经常性的,企图靠时兴趣或一日之功是无法抵御暑热侵害的。”
避暑,6“不”
1.不要过量喝冷饮。冷饮过量,尤其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大运动量锻炼之后,一下子喝太多冷饮,会刺激胃黏膜,影响胃液分泌,易引起消化不良,有时还会引起胃痛或腹泻,尤其对类风湿患者不好。
2.不要在砖石、水泥地上睡觉或在外露宿。因砖石、水泥地阴冷潮湿,透湿性和聚湿性很强,容易使人受寒受潮,诱发关节炎、坐骨神经痛等风湿性疾病。在外露宿,容易感受风寒,使身体免疫功能下降,易诱发感冒、病毒性肠胃炎等疾病。
3.不要饭后马上游泳。因为饭后马上游泳,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。同时,人体浸泡在水里,胃部血管受冷刺激引起收缩,容易发生胃痉挛、呕吐和消化不良等。因此,应至少在饭后半小时之后才能下水游泳。
4.不要长时间用冷湿毛巾敷头。这种做法虽然让人暂时感到舒服,但冷刺激会使头部肌肉收缩、血管直径变小、大脑血流量降低,可造成暂时性脑缺血,使人更加头昏脑胀。大脑受冷刺激后会感到所谓清醒,但这种“清醒”是兴奋点不集中,不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。
5.不要拒绝“心静自然凉”。情绪安然,热环境中求自静,避免吵闹,少进行剧烈运动及其他高消耗的活动,同样也能起到以静抗高温酷暑的作用。
6.不要在烈日下曝晒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钟的阳光最为强烈,在这一时间段内最好不在日光下活动。外出旅游和在阳光下劳作者,应打伞、戴宽沿帽,也可以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晒霜,做好完善的防晒措施。